小麦苗期病害防治小麦纹枯病
发布时间:2015-02-10
小麦苗期出现叶片发黄、死苗现象,中后期出现根腐、白穗等现象,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小麦苗期就感染了病害。生产上在小麦苗期就应该注意防治病害。如果错过防治适期,到后期麦田郁蔽、施药困难,防治效果往往很不理想,导致病害很难控制。种植版自本期起推出“小麦苗期病害防治”系列报道,重点介绍小麦纹枯病、梭条花叶病等病害的症状、发生规律、防治方法,供广大读者参考。
近年来,小麦纹枯病在我省发生较普遍。该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发病可表现出烂芽死苗、花秆烂茎、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,对产量影响很大。淮北地区小麦播种早、密度大,是纹枯病重发区。
小麦纹枯病为真菌性病害,由禾谷丝核菌引起。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病,主要危害植株基部叶鞘和茎秆,拔节后症状明显。病初在近地面的叶鞘上产生褐色梭形病斑,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,以后逐渐扩大并扩展至茎秆上,颜色变深,重病株茎基部1~2节变黑甚至腐烂,常出现早期死亡。小麦生长中后期,叶鞘上出现云纹状不规则病斑,严重时整个叶鞘都有,造成叶鞘及叶片早枯。病部叶鞘及茎秆间有时可见白色菌丝状物,空气潮湿时上面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霉状小团,以后逐渐变褐形成菌核。纹枯病病株茎和叶鞘基部通常受到破坏,手拔病苗常将麦苗基部拔断而不能将根拔起。
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,在冬前和春季各有一个侵染高峰期。病害在田间的发展,可分为冬前发生期、越冬返青上升期、拔节孕穗盛发期、灌浆稳定期4个阶段。小麦出苗分蘖期病株增加,日均气温在3℃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,病株带菌越冬。次年春季旬均气温在8℃以上时发病加重,12~18℃时病斑迅速横向、纵向扩展。5月下旬气温20℃以上时,小麦进入灌浆后期,茎秆组织老化,病斑停止扩展,病情趋于稳定。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播种密度、秋冬季气温有关。冬前温度高、多雨,有利于侵染,秋苗发病率高。春季雨日多,田间湿度大,有利于病菌扩展蔓延。病害发展快慢、流行程度取决于3-4月份的气温、雨量和雨日。
去年我省小麦播种密度较大,秋季气温偏高,冬前生长量大,有利于纹枯病发生。返青拔节期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,可以在此期喷施井冈霉素和三唑酮类药剂防治。春季小麦分蘖末期至拔节中期(3月中下旬),纹枯病病株率在15%时,每亩用20%粉锈宁乳油150毫升或5%井冈霉素水剂150~150毫升,加水50~60公斤喷雾。发病严重的田块,隔7-10天再防治一次。此外,防治该病还应注意增施腐熟有机肥和合理配方施肥,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,避免偏施氮肥,同时将春季返青肥改为拔节肥施用;防止渍害,开好排水沟,及时排除田间积水,降低湿度。
近年来,小麦纹枯病在我省发生较普遍。该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发病可表现出烂芽死苗、花秆烂茎、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,对产量影响很大。淮北地区小麦播种早、密度大,是纹枯病重发区。
小麦纹枯病为真菌性病害,由禾谷丝核菌引起。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病,主要危害植株基部叶鞘和茎秆,拔节后症状明显。病初在近地面的叶鞘上产生褐色梭形病斑,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,以后逐渐扩大并扩展至茎秆上,颜色变深,重病株茎基部1~2节变黑甚至腐烂,常出现早期死亡。小麦生长中后期,叶鞘上出现云纹状不规则病斑,严重时整个叶鞘都有,造成叶鞘及叶片早枯。病部叶鞘及茎秆间有时可见白色菌丝状物,空气潮湿时上面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霉状小团,以后逐渐变褐形成菌核。纹枯病病株茎和叶鞘基部通常受到破坏,手拔病苗常将麦苗基部拔断而不能将根拔起。
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,在冬前和春季各有一个侵染高峰期。病害在田间的发展,可分为冬前发生期、越冬返青上升期、拔节孕穗盛发期、灌浆稳定期4个阶段。小麦出苗分蘖期病株增加,日均气温在3℃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,病株带菌越冬。次年春季旬均气温在8℃以上时发病加重,12~18℃时病斑迅速横向、纵向扩展。5月下旬气温20℃以上时,小麦进入灌浆后期,茎秆组织老化,病斑停止扩展,病情趋于稳定。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播种密度、秋冬季气温有关。冬前温度高、多雨,有利于侵染,秋苗发病率高。春季雨日多,田间湿度大,有利于病菌扩展蔓延。病害发展快慢、流行程度取决于3-4月份的气温、雨量和雨日。
去年我省小麦播种密度较大,秋季气温偏高,冬前生长量大,有利于纹枯病发生。返青拔节期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,可以在此期喷施井冈霉素和三唑酮类药剂防治。春季小麦分蘖末期至拔节中期(3月中下旬),纹枯病病株率在15%时,每亩用20%粉锈宁乳油150毫升或5%井冈霉素水剂150~150毫升,加水50~60公斤喷雾。发病严重的田块,隔7-10天再防治一次。此外,防治该病还应注意增施腐熟有机肥和合理配方施肥,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,避免偏施氮肥,同时将春季返青肥改为拔节肥施用;防止渍害,开好排水沟,及时排除田间积水,降低湿度。